兵团企业联合会
联系人:商燕 康文婷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北京南路57号13楼
电 话:0991-8720936
传 真:0991-8720179
企业是一个共同体
如果企业管理也有主义,那就是共同体主义,明智的企业家基于本能就会清楚这一点
文|秋风,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企业内部资方、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究竟是、应当是何种关系?
从前,有“资本剥削工人”之说。只有工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资本家则是寄生虫,他在强占工人劳动的果实。到现在,学校里还在教授这种理论。但是,学了这些理论的人出了校门,当了官员,却特别积极地招商引资,当了企业雇员,却特别想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
现 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则说:企业的本质是资本雇佣劳动。财产权是最重要的权利,企业的财产是投资人提供的,所以在企业中,理应由投资者单向地支配管理者,投资 者和管理者单向地支配工人。工人仅以劳动力的面目出现,只是一种被动的要素,由企业管理者进行组合、使用才可发挥其价值。如果没有资本,劳动力毫无价值可 言。
这两种理论的价值取向完全相反,不过,其思考方式却异曲同工。前者相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是强盗。后者则相信,资本才是主权者,劳动是附庸。“剥削论”断言: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不道德的,工人可以采取任何措施改变现状,包括暴力革命。主流经济学宣称:既然资本雇佣劳动,工人必须无条件服从,而没有资格与企业谈判。唯一的谈判方式就是走人,你可以另寻高就。
这 两个结论都不健全。后者把资本家理想化了,忽视了其可能存在的针对工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取消了工人进行有效博弈的权利。前者反过来,把工人理想化,终致走 向对企业本身的否定。从根本上说,两者都相信,资本、劳动是对立的,两者的关系是零和游戏,所以,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控制与被控制。
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走出劳资对立的企业观,引入企业家因素,从共同体的视野构建资本与劳动间的关系。我提出一个“共同体主义的企业观”:企业是一个共同体,是劳、资、企业家等多方共同的事业。
逻辑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更进一步说,人皆有仁爱之心。因而,合群是人的天性,人可以合作并必然进行合作,通过组织稳定团体、分享合作剩余的方式改进自己的处境。
第二,人禀天地之灵而生,每人都具有“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资本持有人、潜在的工人都具有。经济学中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指人们面向不确定的未来进行决策的能力,不止限于日常用语中所说的“企业家”。当然,在这三方中,企业家能力最为出众,但要注意,他不一定是资本持有人。相反,是他寻找资本,将其纳入企业结构中。在当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中,他通常是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裁。
总之,企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各方基于其合作天性而共同构造的组织。企业确实是对市场的部分替代,是用共同体内更为稳定、低成本的合作,替代个别的、频繁的交换。
企业一旦被构建出来,就是一个法人(corporation)。这些年来,大家都在说“法人”,营业执照上也都印着这两个字。然而,从学界到企业界,乃至公共舆论界,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对待法人这个概念,即便最卓越的企业家,也未必真正理解法人的含义。
说 来令人意外,法人是地地道道的封建的概念。也只有在封建时代,才能出现法人概念,其它时代都不可能。因为,封建时代就是共同体主义的时代。英国人把这个封 建的概念予以转换,发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单元:企业。当然,中国周代的君子,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也都清楚法人的含义。周代的“家”就是一个法人,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庭。
法人的特点是什么?法人由个体组成,但法人的生命不受构成它的个体之生生死死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一旦建立,就是一个具有自己生命的实体。自然人必然会死,法人注定要永恒。
由 此,企业内部的首要伦理也就浮现出来了:企业的创建者、企业的投资人也即资本家,以及劳工,都应当尊重自己身在其中的法人,服务法人。这是企业内部一切人 的首要伦理。他们中的任一方都不能凌驾于法人之上。企业内部每个人都是这个法人生命的细胞,必须服务于法人生命的成长,否则就是癌细胞。
由此,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性质也就清楚了:企业是人的聚合,这些人聚合在一起,从事一项共同的事业。三方结合在一起追求各自的目标,三方是相互雇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资本并不具有优先性。
这样,企业内部各主体的地位虽然不同,但这更多地只是其在企业这个共同体内所扮演的角色之不同,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共同事业的伙伴。伙伴关系,这就是企业内部所有人相互关系的基本形态。
这同样是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封建的基本社会关系是君臣关系,君臣之间有等级之别,但人们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其实君臣之间都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诗经·小 雅》中不少诗句清楚地告诉我们,周文王把自己的臣当成朋友,臣也把自己视为文王的朋友。大家是朋友,是从事共同体事业的伙伴。企业制度从一诞生,其内部也 正是这种关系。有些企业内部,资本家与管理者之间关系、管理者与劳工间关系是强制与被强制关系,类似于主人与奴仆的关系,这都偏离了企业的性质。
企业被连结为一个共同体的纽带是什么?资本主权论者相信是资本,我认为,不是资本,而是规则才能成为纽带。规则和制度是各方在某些默会的元规则之下展开合作性博弈过程的产物。可以是正式的规章,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惯例。
这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文”。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礼乐。它日复一日地塑造企业中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以文化人。由此,具有不同气质、地位、诉求、信念的人们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文化大幅度降低共同体内人们之间的沟通成本。
因此,企业的生命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它的文。正是文,让一家企业不同于另一家。一家企业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文,足以化成新加入的成员,而让大家成为一家人。企业内部各方相处的最佳状态如同孟子曾经描述的那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总之,企业是由稳定的人际合作关系组成的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制度化呈现,跟其他人际合作机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企业并不以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资本、管理、劳工三方利益的相容,或者中国圣贤所说的“和”,也即利益的共同增进。任何单独增进一方利益而不顾他方利益的做法,都会损害合作机制及其赖以低成本运作的信任,从而导致各方利益的共同损害。
如果企业管理也有主义,那就是共同体主义,明智的企业家基于本能就会清楚这一点。那些伟大的企业也是遵循共同体主义原则而生长、繁荣的。不论中外,概莫能外。
作者:秋风 来源:《中国企业家》